2023-07-20 21:57:17 农时达情报
为破解粮食增产和水资源短缺瓶颈约束矛盾,集成创新推广节水增粮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节水化,支撑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7月17—19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甘肃武威举办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调研活动暨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
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李增裕、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张晔、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梁仲科出席活动并讲话,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代表40余人参加调研活动,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主持会议。
专家组成员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用水红线、黄土高原旱作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技术路径等进行了专题报告,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专家组作用,支撑粮食产能提升、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开展研讨交流。
专家组指出,旱作节水农业是立足我国国情实际,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潜力巨大的集成配套综合技术模式,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旱作节水农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旱作节水技术加快集成推广。每年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灌溉、抗旱抗逆等技术应用面积约4.5亿亩次;人工监测加快向自动监测转变,各地建设自动墒情监测站点约2000多个。
二是种植结构进一步因水优化。从作物看,水分生产效率较高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比重明显增加。从种植季节看,秋粮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稳步提高。
三是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单产。据统计,示范区粮食每亩增产15%以上,水分生产力提高20%以上,节本增效80元以上,经济作物上效果更明显。
专家组认为,我国水土资源先天不足,“水缺”比“地少”更为严峻,缺地的本质是缺水。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支撑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旱作节水农业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要对节水农业的重要性再认识,从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三生”和耕地种子“两个要害”等多维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围绕旱作节水农业充分发挥“三个潜力”:
一是充分发挥旱作节水农业增产增效潜力。旱作区受干旱缺水影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在一定意义上,粮食增产的差距在旱区,潜力也在旱区。
二是充分发挥旱作节水农业集约节约潜力。我国不少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粗放浪费现象并存,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充分发挥旱作节水农业避灾防灾潜力。当前极端气候频发多发甚至重发,抗旱减灾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加快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起以防为主的科学减灾体系,是助力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
活动强调,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的工作要紧密对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农业用水安全保障和节水增粮等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农业用水安全红线与节水潜力界定、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水安全保障和农业水网规划布局、节水增粮分区标准化技术模式、未来节水技术瓶颈与突破、黄河“几”字湾及西北内陆河等重点地区节水活动与生态环境关联效应剖析、促进节水增粮增效国家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
下一步,专家组要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分工,开展系统调查研究,围绕国家发展和生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四个紧”上重点发力,为节水农业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一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农情。立足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深挖各区域作物种植模式和耕作习惯,结合各生产主体节水农业技术需求,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大力推广实用、管用、好用的节水农业技术。
二是紧盯作物生长关键农时。在农业用水关键节点,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和气候变化,及时提出科学灌溉指导意见;针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总结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三是紧抓节水农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的思路指导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重点区域、关键作物节水技术规范和墒情监测规范等,积极参与节水农业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四是紧贴实际广泛提出意见建议。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节水农业成效,呼吁节水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聚合多方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调研活动期间,全国农技中心同期举办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专家授课。各省(区、市)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节水农业工作负责人及技术骨干70余人参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