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农技知识 >

2023年全国小麦秋冬种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2023-09-30 13:32:53 0

目前全国冬小麦主产区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大部地区土壤底墒足,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有望正常成熟腾茬,为稳定今年小麦秋播面积、适期适墒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气象部门预测,9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且分布不均衡,华西秋雨将持续影响西南部分地区,连阴雨和渍涝灾害的风险高,易造成秋收受阻、小麦播期拉长。10月份的天气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订应对预案,坚持以“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为核心,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一、黄淮海冬麦区


当前该区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前茬玉米生长和及时腾茬,但秋播期间存在局地降水分布不均、底墒不足的风险。要落实好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实现一播全苗,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


(一)深耕耙压配套,提高整地质量


一是深耕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根量,奠定丰收基础。针对秸秆还田地块,着力做好秸秆粉碎、撒匀、埋深、压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采用“两旋一深”即一年深耕随后两年旋耕,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配合秸秆还田,能实现加深耕层,增加土壤碳氮固持,促根系下扎发育。对旋耕整地麦田,要求至少旋耕两遍,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并做到前茬秸秆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


二是耙耢镇压。连年旋耕容易造成麦田表层土壤疏松、透风跑墒,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更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为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促根系发育下扎,增强小麦抗旱抗倒能力。


三是基肥深施。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其中氮肥50%底施,5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60%做底肥,4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大力推广适应区域土壤特点与生产水平的新型小麦专用肥料,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节本增效。


(二)良种良法结合,做好种子处理


一是规划品种布局。各地要在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结果与市场需求,搞好品种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


二是选好优良品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选准选好品种。要按照“地力水平与品种产量水平相匹配,品种熟期与适宜播期相匹配,灌溉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匹配,高产与优质兼顾”原则,选好优良品种。


三是抓好种子处理。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或减轻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要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服务,全力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三)严把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有利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下扎,植株抗逆能力增强。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散墒;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测墒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节水灌溉。


二是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日平均气温16—18℃和14—16℃。结合主推品种生育特性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的适宜播期。黄淮海中北部麦区适宜播期10月初至10月15日,南部麦区10月15—25日。


三是适量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黄淮海中南部地区适宜基本苗为14—18万,黄淮海北部地区及节水栽培基本苗为20—25万,因播期、地力水平适度调整,播期较早的,播种量宜少些;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播种量宜少些。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1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左右,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疙瘩苗和缺苗断垄现象。


四是适深播种。高质量整地前提下,要根据土壤类型和整地质量情况,调整播种方式,配套播种机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播种时严格控制播种深度,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四)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


一是重视播后镇压。做好播后镇压对确保播种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十分重要。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没有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选用适宜镇压器进行镇压,确保实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二是抓好肥水促控。基肥不足条件下及早补施苗肥,促蘖长根。适时浇好越冬水,对缺墒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节水灌溉,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每次降雨后及时划锄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三是做好除草防虫。利用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麦田,选用适宜药剂兑水拌细土,结合锄地施入土中。加强冬前麦田管护,杜绝畜禽啃青,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四是强化防灾减灾。重点关注寒潮来临造成的冻害、降雨偏少带来的干旱和积水过多造成的烂耕烂种和渍害等,针对干旱或连续降雨可能造成小麦晚播的情况,推行“四补一促”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减轻因播期推迟过多和积温不足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当前该区域前茬作物生育进程基本正常,有望实现适期收获腾茬。但近年来该区域小麦播种普遍偏迟,秋冬种期间极端性天气频发,冻害、渍害、干旱等灾害时常发生,抗灾减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要落实好“七分种,三分管”理念,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力争苗全、苗匀、苗壮,确保安全越冬。


(一)引导合理品种布局,扩大优质麦面积


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周年粮食高产高效的要求,合理规划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重点推广抗湿、抗倒、抗病性强(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胚率低、抗穗发芽、商品性好的优质高产中筋、弱筋小麦品种,部分地区可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有条件和基础的地区,适度发展糯小麦等特色小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二)优化秸秆全量还田,确保整地质量


近年来,该区域秸秆全量还田与小麦播种质量矛盾突出,要根据墒情和茬口选择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特别是注意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稻草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稻草切碎长度过长或水稻收获时留茬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粉碎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耕翻后要及时耙实、镇压,使土壤细碎,上松下实,底墒充足,防止水分散失。


(三)强化种子包衣处理,筑牢防控基础


小麦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有效预防多种苗期病虫害。要针对小麦纹枯病、散黑穗病、茎基腐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也可适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现拌现用,当日播完。


要进一步优化农药施用种类、施用方式和时期,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化除效果不理想,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防止药冻害的发生。推介机械喷药机具与配套技术,降低农药使用成本,提升农药使用效率。


(四)科学规范机械播种,确保“一出全苗”


一是机械播种。对水稻收获较早、腾茬及时、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土壤适耕状态好的田块,可选用小麦精播机、复式作业机或宽幅条播机,行距20—25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不重播,不漏播;播种时随种随压,未带镇压装置或镇压不实的田块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应采用新改进的带状条播机等机械播种,防止排种口堵塞、出现缺苗断垄。


二是适期播种。要保证在适宜播期内足墒播种,千方百计减少迟播特别是过迟播种的面积。长江中游的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30日,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长江下游地区宜集中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土壤“抓土成团、轻丢即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稻茬地区要做好秋播期间遭遇连阴雨的应对预案,立足于抗灾播种;旱茬地区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应提前浇水造墒整地,再适时播种。


三是适量播种。适量播种是建立适宜群体的重要基础,要根据播种期(气温和冬前积温)、播种质量、种子质量等因素综合确定播种量,确保合理的基本苗。大面积生产上,该区域适期播种时宜采用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6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70%—80%。同时,也要根据墒情、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等影响出苗和成苗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和整地质量好、墒情足、播种期早的地块适当降低播量,反之适当增加播量。


(五)科学肥料运筹,促进减肥增效


坚持“有机与无机肥料、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及化肥后移下移”的施肥原则。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施肥、精准施肥、机械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亩产400公斤左右的弱筋小麦田块,亩施纯氮12—14公斤,其中70%做基肥,30%做拔节肥。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中筋和强筋小麦田块,亩施纯氮14—16公斤,其中60%做基苗肥,40%做拔节孕穗肥。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氮磷钾配比1:(0.4—0.6):(0.4—0.6)为宜,磷钾以基肥比拔节肥为5︰5较适宜。一般基肥可用尿素(含纯氮46%)5—10公斤、45%复合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均为15%)15—25公斤。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尤其要注意施足基肥,基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总施氮量的60%。有序推介缓控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的配合施用。加大施肥机械的应用面积与使用效率,改表施、撒施传统施肥方式为种肥同播(不同位)、机械深施、水肥耦合、叶面喷施等施肥方式,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肥效。


(六)开好麦田“三沟”,强化防灾减灾


稻茬麦区水稻田要开好排水沟、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小麦播后适时机械开沟,纵沟深25厘米—30厘米、腰沟深30厘米—35厘米、田头沟深35厘米—45厘米,沟宽20厘米左右,畦面宽3米—5米。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排灌通畅,降渍防旱。开沟时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防小麦冻害预案,尤其是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或部分播种偏晚、长势偏弱麦田,一旦冻害发生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安全越冬。


三、西南冬麦区


当前该区域小麦前茬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收获阶段,各项备耕备种工作有序进行。尽管今年华西秋雨强度偏弱,但发生早且部分地区持续时间长,不仅影响秋季作物适期收获腾茬,还会对小麦耕作整地和播种工作造成困难。该区域秋冬种主要目标是科学布局良种,扩大先进播种技术应用,实现壮苗越冬。


(一)加强茬口管理,提高整地质量


对水稻小麦轮作区,应于水稻灌浆后期及时排水晾田,尽量避免收割机对土壤产生碾压破坏。优先选择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并加装秸秆切碎分散装置,收稻过程即能将秸秆均匀抛撒于田面,利于接续小麦播种。如果采用无秸秆粉碎装置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建议高留茬收获,并于小麦播种前开展一次灭茬粉碎作业,随后再进行播种。排水不畅的田块在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人工或机械开沟,要求做到沟沟相通,最大限度沥干渍水。对旱地玉米小麦轮作区,可在人工或摘穗机摘穗后,适时开展灭茬粉碎作业,后续播种视不同墒情选择相应的整地播种方式。


(二)优选品种良种,奠定高产优质基础


基于区域生态生产特点,围绕产业和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布局,突出主导品种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抗病(条锈病、白粉病等)、抗逆高产品种的面积,特别要考虑品种的耐低温冷害和穗发芽能力。根据加工企业的特定需求,加大优质专用品种(如膨化品种、酿酒曲麦品种)的示范转化力度,积极推进订单种植,以提高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质量和原粮专用品质。选好品种后,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工作,尤其是针对蚜虫和地下害虫的拌种处理工作。


(三)推广少免耕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环节是影响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稻茬田土壤湿度大、质地黏重,尽量采取少免耕播种,避免旋耕带来的渍害僵苗、弱苗、低产、低效等问题。推广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简化耕整播种程序,达到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如果田面破坏严重,可先用浅旋机械将坑洼不平的地方简单旋耕耙平,再进行免耕带旋播种。对于缺乏大型播种机的小农户,可以采用半人力的2BJ-5型播种机进行“露播”,播种后覆盖稻草。对于坡度较缓、地块面积较大的旱地,也可以在玉米秸秆粉碎后采用少免耕方式播种,以提高播种质量和保墒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封闭除草,以减少苗期化除造成的药害影响。


(四)适期适量播种,强化肥料运筹


西南麦区冬暖春早,倒春寒、冬干春旱等灾害发生频繁,过早播种易遭低温冻害,过迟播种易受干旱影响。该区域小麦最适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最迟不超过11月15日。要选用经过正规渠道购买纯度好、发芽势和发芽率达标、质量合格的种子,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整齐度。每亩播量应控制在12—15公斤,基本苗15—20万即可,过低过高均不利于获得高产。全生育期每亩纯氮用量控制在10—12公斤,地力较高的稻茬麦田可以适当减量,地力较差的旱地麦田可以适当增加,且基施比例50%—60%为宜。配合周年平衡施肥技术、氮肥后移技术和新型缓(控)释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四、西北冬麦区


当前西北地区秋冬种已经开始,其中甘肃自西向东进入播种期,新疆和陕西10月上旬进入集中播种期。该区域秋冬种重点要落实好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强化冬前防灾减灾。


(一)播前土壤耕整,及时镇压播种


播前土壤耕作整地宜早不宜迟。大力推广隔年深翻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促进小麦扎根生长。选用大马力秸秆还田机,还田质量要高,粉碎秸秆要细,摊铺均匀,旋耕两遍还田,旋耕深度达到12厘米以上。播前播后镇压,踏实土壤,防止土壤悬虚造成小麦吊根。夏茬田在适耕期要尽早耕作灭茬、耕整土壤和施基肥,以免连阴雨延迟秋播;秋茬田要随收随耕,及时播种。旱地加大半精量机条播推广力度,减少撒播比例;灌区示范推广宽幅精播、宽幅沟播和宽幅带状旋播复式作业技术。条锈病越夏区播前需灭除自生苗。


(二)强化种子处理,推广抗旱节水技术


严格划定不同类型品种适宜种植区域,选用越冬安全、高效用水、抗倒春寒、抗倒伏和抗穗发芽能力强的品种。新疆和甘肃中东部拔1500米以上的麦区,尽可能选用冬性品种,严格划定半冬性品种种植区域。扩大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开发优质专用小麦和功能性面粉小麦原料,提高种麦经济效益。近年来本区域小麦锈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纹枯病、红蜘蛛、穗蚜、地下害虫及恶性杂草有逐年加重趋势,要积极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控制源头,压低基数,为来年防控奠定基础。


推广秸秆带状覆盖还田、蓄水保墒、探墒沟播、播后镇压、轮作倒茬培肥等旱作技术,解决地膜覆盖造成的土壤污染、高产低效、生育期降水难以全面入渗等问题。水浇地推介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改漫灌为滴灌,改条施或撒施化肥为随水滴施追肥,提高灌溉水和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减少农药用量,强调磷肥一次性深施做基肥。


(三)适期高质量播种,确保苗匀苗壮


推广精量和半精量机条播、宽幅精播、宽幅沟播和宽幅带状播种技术,减少撒播比例。以日均温稳定下降至16℃为各地适播期;甘肃和新疆热量欠缺区,播期遵循“宜早不宜迟,适期不等墒”原则。秋播若连阴雨推迟播种,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耕层墒情较好时,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若0—5厘米表墒较差、播种深度可适当加深到5—6厘米、或采取深种浅盖、等雨播种等抗旱播种法。秸秆还田地块,强调播后镇压。


(四)及时耙耱镇压,保苗安全越冬


冬前因苗情分类管理。缺肥弱苗田冬前及时追肥;小麦播后遇雨要及时破除板结,冬前地有龟裂及时通过耙耱或镇压等方法弥补裂缝、以防冻保墒;旺苗田控制水肥、冬前采取断根、镇压等蹲苗措施,促下控上;出苗后杂草严重麦田、要冬前化学除草。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坚持控促结合,采取镇压、深中耕、灌越冬水、喷施化学调节物质等技术措施,控旺转壮,提升植株抗寒性,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该区域冬季温度较低,有条件的水浇地冬前要浇越冬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5℃,11月下旬进行。

更多>>

你可能还喜欢看

X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复制微信号:nsdqingbao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搜索!